《杨浦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08-16 00:00

原标题:关于印发《杨浦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产业发展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持续贯彻“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产业发展方针,推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充分利用国家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展现经济韧性,2020年杨浦区生产总值达到2106.6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4%。区级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达到128.4亿元,年均增速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在全市中心城区位居前列。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年均增长6.1%,2020年达到649.54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8.74亿元,年均增速12.5%。

(一)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以服务经济为核心、创新经济为引领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业)比重由“十二五”期末的81.6%到2020年的86.3%,提高4.7个百分点。“两个优先”发展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达12.8%,占第三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40.2%提升到2020年的43.9%,提高3.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年均增速16.2%。
《杨浦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图1 杨浦区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二)重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十三五”产业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充分体现了杨浦自身资源禀赋特性和产业风口趋势,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聚焦现代设计、智能制造研发服务产业,2016-2020年均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4.0%、13.5%,其中现代设计是杨浦作为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的特色产业,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产业集聚不断加强;依托区域高校优势有序推进超精密离子阱实验室、新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等智能制造研发平台产业化与市场化。加快发展北斗、互联网教育、科技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产业,其中科技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产业2016-2020年均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1.6%、18.2%、12.4%。2020年北斗服务已实现覆盖全球,北斗高精度时空信息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北斗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成效突出;互联网教育与区内创新资源不断融合,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领域涌现达达、美囤妈妈等新兴优质企业,智慧商圈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吸引并培育诺亚财富管理公司、浦发硅谷银行、优刻得、哔哩哔哩等大批高成长型企业,为“双创”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创新动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体育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2016-2020年均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4.9%、15.4%、14.0%、13.0%,科技服务随着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完善,涌现出一批知名众创空间和功能性平台,集聚了一批领域广泛的科技服务企业,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杨浦落地,为构建科技资源要素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游戏电竞、影视制作等方面不断拓展新内涵、形成新优势,并吸引文化基金落地杨浦;五角场荣获国家体育示范基地,依托阿里体育、耐克大中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体育学院等集聚优势,体育健康产业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迅速成长为新的产业亮点,复洁环保在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逆势上扬,成功登陆科创板。

此外,生活性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8.2%和6.3%,区域税收贡献占比分别为12.2%和36.0%。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亮点,上汽大通与上柴股份形成汽车核心动力研发生产集群,德雷威汽车、大陆总部和李尔总部集聚加速杨浦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爱驰汽车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新兴产业创新亮点频现,与京东智联云、腾讯云等行业领先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在杨浦区成立,上海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落户湾谷科技园,杨浦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是上海市唯一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产业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双创”活力持续迸发。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汇聚了66名两院院士在杨浦工作和生活,全区各类高层次人才数累计达744人。创新潜能不断释放,2020年全年专利申请数为12703件,远超2015年(7093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04件,居全市第二位。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优势资源,以科技园区为载体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29项。创新主体能级持续提升,优刻得、爱回收等“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达达和流利说成功上市,累计集聚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106家,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24家,高新技术企业973家。创新平台不断拓宽,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十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创新空间布局加快完善,区内20家科创园区平稳发展,与“一廊一圈一谷一园”、四大创新创业街区和滨江国际创新带在区域地理空间上,形成“20+4+4+1”的创新“U”场。

(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

“十三五”以来,按照“东西联动、南北互动”的原则,不断加强空间资源整合,已形成“西部核心区+中部提升区+东部战略区”的创新协调新格局。西部核心区以大创智和环同济为核心,发挥“大创智”品牌效应,以复旦全球创新中心、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支撑,建设“创新经济走廊”,形成了创智天地、新江湾铁狮门板块外资总部集聚地。中部提升区加快形成宜居宜业宜创的“创客生态社区”,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凤城巷等重要载体围绕创新街区的建设,错位发展,逐步形成了科技与文创并举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东部战略区聚焦滨江南段,以城市更新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基础设施开发不断推进,岸线5.5公里公共空间已全面贯通,服务品质不断优化。
《杨浦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图2  区域 商务资源面积 变化 (万平方米)

(五)产业综合环境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建管水平不断提升。区域路网密度、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稳步上升。轨道交通18号线杨浦段8个站点站加快建设,10号线二期杨浦段项目竣工,军工路快速路等市级重大工程按节点有序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建成1304个5G基站。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双创生态持续优化。重点推进“两个优先”产业升级和打造产业生态,积极培育新兴科技产业,出台《关于促进“两个优先”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办法》《杨浦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杨浦区推进区块链产业升级发展政策》等产业扶持政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四张清单全面滚动落实。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政务环境持续优化。对接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推出系列投融资服务链。积极对接上海人才高峰建设,实施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一门式”人才服务中心建设。针对区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企业推出办理事项“零跑腿”清单和“跑一次”清单,实现“零距离”服务。

“十三五”期间,杨浦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特征更加明显、创新引领优势更加突出、质效提升方向更加明确、高效集聚趋势更加强化。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从产业结构看,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产业转型发展尚未实现新动能的全面“增长替代”,新兴产业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从产业能级看,部分领域领军企业和代表性园区逐渐凸显,但头部企业能级与载体品牌显示度仍待提升。从产业动力看,创新浓度对于经济密度驱动力不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溢出效应不足,重点平台的落地化和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从产业环境看,产业发展综合生态环境需要根据产业集聚新趋势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不断提升金融、土地、人力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同性,强化产业发展与创新要素的匹配。

二、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变,杨浦区产业发展要在新环境、新趋势、新要求中找到自身机遇。

从外部环境发展看,“十四五”时期,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疫情负面影响,战略博弈激烈复杂,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全球产业链布局加快调整演化,全球经济步入新一轮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升级驱动产业潜力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上海进入全球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加快建设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卓越城市,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求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杨浦区要从安全和韧性角度出发,依托区域创新特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经济生态体系、创新型产业品牌体系和产业竞争力优势。

从产业变革趋势看,“十四五”期间新经济加速产业结构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交叉融合研究带来科学领域新变革。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渗透并普及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与此同时,疫情催生在线新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新基建激活在线新经济未来发展潜能,线上线下融合、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应对产业变革趋势,杨浦区要牢牢把握后疫情时代技术迭代、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的发展新机遇,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设计、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并推动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成为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构建起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为支撑的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成效。

从产业发展要求看,“十四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等战略目标对杨浦区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要求通过区域协同、分工优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进而打开发展新空间。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求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聚焦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应对产业发展要求,杨浦区要把自身发展充分融入全国和全市发展大局,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标准,厚植科创优势,加强创新引领,紧扣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的要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方向和新时代“三区一基地”新内涵,着力打造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的“四高城区”,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主导,突出科教优势,优化空间布局,聚焦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更具辐射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创新浓度转化为经济密度,进一步完善以创新经济为引领、绿色低碳为方向、服务经济为核心、特色品牌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方针

紧密结合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在延续“十二五”以来的“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总体方针的基础上因时而变,按照对标“五型经济”、打造“三个千亿”、加速“两服”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重点发展“5+5+2”产业体系。五大先导产业体现新经济引领,聚焦市场潜力大、技术连带功能强的五大产业,强化数字牵引赋能,厚植杨浦科教优势和创新活力,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战略性、平台性的资源和项目,加快打造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五大优势产业体现聚能强基,聚焦发展高能级高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具有错位发展优势和空间的高潜能领域,面向市场需求,结合全市战略导向,加强政策倾斜扶持,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两服”提升体现提质增效,着眼杨浦积淀深厚的传统产业,在保总量、稳发展的基础上强内涵、提品质、优品牌,打造彰显杨浦百年底蕴、富有杨浦发展特色的产业品牌。同时,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新型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进一步优化以创新经济为核心、在线新经济产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十四五”期间,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数字文化等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先导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5%;以现代设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服务、体育健康、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

产业主体发展能级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10家,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累计达到300家;具有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速构建,本区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内外优质资源更加集聚,企业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加速布局,累计45家。全力建设2-3家在上海市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

创新价值链整合能力显著增强。要素整合方面,创新型产业生态的人才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人才公寓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升级,新增高层次人才300人。成果转化方面,充分发挥高校资源集聚的智力优势,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功能性平台的创新作用,持续加强“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255亿,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0件。

(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在“十四五”发展的基础上,再奋斗十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创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构建,五大先导产业、五大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长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引擎更加强劲,产业创新生态更加完善,数字融合赋能特征更加鲜明,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建成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五、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聚焦各重点行业的支撑点和发力点,着力提升重点区域的协同带动功能,进一步打造区域创新生态环境。

(一)构筑新时期创新型产业体系

锚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方向,努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以创新经济为引领、绿色低碳为方向、服务经济为核心、特色品牌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分层、有序、有力推进杨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聚焦发展五大先导产业

(1)前瞻布局人工智能

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平台。依托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等平台,加紧培育智能经济新动能,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相互赋能。推进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功能型平台及龙头芯片设计企业,开展各环节控制芯片研发,全力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AI芯片产业生态。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开放数据,加快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推进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提升能级,依托区域企业在算法能力、场景数据方面的优势和积累,为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和拓展应用提供平台支撑。

(2)抢抓工业互联网新蓝海

推动工业互联网向知识化、质量型和数字孪生升级。推进上海(杨浦)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转型创新载体,培养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推动杨浦实体经济效能、两化融合水平提升。鼓励区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培育集成服务供应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动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服务业。定位“物联网+人工智能”,集聚高端企业与人才,特色发展上海物联网科技园。

(3)加速发展区块链产业

发挥区块链大厦示范集聚效应,凝聚区块链领域的核心力量。积极建设“基地+基金+智库+社群生态+培训”的区块链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双创支撑平台。提高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防金融欺诈、资产托管交易、金融审计、跨境支付、对账与清结算、供应链金融以及保险理赔等方面形成一批应用成果。鼓励区块链在知识产权领域应用,探索开放知识产权局登记数据,支持区块链登记平台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应用,提高审查效率。

(4)做强位置服务产业

依托“国家北斗地基增强一张网”,持续完善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和短报文通信服务,推动与5G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算法,形成以上海杨浦为中心向全球提供北斗高精度信号服务的能力。依托北斗应用研究院,以北斗应用需求和产业自主创新为牵引,构建从顶层设计、专业研发、配套基础到产业基金的北斗应用任务体系。聚焦未来之城和智能物联网(IoT)市场两大重点方向,积极向智能驾驶、行业变革、公共服务、大众消费四大应用场景拓展业务。建成基于千寻服务的北斗高精度应用标准体系,打造基于千寻服务的上海北斗时空信息产业生态。

(5)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以内容科技为特质、以在线经济为引擎的数字文化产业,支持动漫、游戏、电竞、音频、短视频、直播等垂直类网络视听企业快速发展,促进新兴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内容生产,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聚焦发展游戏电竞产业,加快建设以头部开发为前端的电竞产业集聚地、以专业场馆和高校为承载的电竞赛事举办地、以产教协同创新为基础的电竞人才培养地,推动内容制作、赛事运营、直播转播、品牌营销、人才培养、俱乐部经纪等全产业链发展。做优原创网络文化中心,推动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音视频互动云等平台应用。支持企业推广在线文娱、在线学习、在线旅游等互动产业,重视用户体验,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支持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以数字出版、知识付费、智能标识、实体书店为基础的新出版产业。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基金落户为契机,以“基金+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

2.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产业

(1)促进现代设计产业多元创新发展

筑牢建筑设计优势地位。依靠“地缘优势”,承接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外溢效应,不断强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工程、市政交通、环境工程等学科的产业化,全力打造环同济升级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咨询策划、总承包、总集成等领域,鼓励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鼓励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发展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居用品等开发设计和新技术应用。

推进工业设计集聚发展。依托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着力建设数字设计应用研究院和设计创新联合体,推进杨浦区工业设计和长三角地区等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创新。挖掘和培育重点设计企业和品牌,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品牌战略的深度融合,加速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上海设计”品牌的重要载体。以深化上海“设计之都”和“数字之都”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为契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端资源和领先企业与杨浦互动发展。

探索设计产业多元化发展。融合发展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时装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时尚众包设计等新兴创意时尚产业,构建全领域设计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布局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东纺谷创意园等公共载体,加强时尚服装、原创设计、工艺改进、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

推动设计产业智能化发展。加强新技术融入,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进一步加强BIM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发展在线定制化设计。支持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的线上创作活动,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开发者社区,推动现代设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2)加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企业聚集

进一步促进汽车头部企业集聚。依托区内汽车头部企业,持续吸引产业链各环节的巨头企业,支持汽车电子及零部件自主研发企业落地、错位发展,打造汽车产业的头部集群,提升整体能级。

加速汽车新兴行业领域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区内充电桩布局,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遍应用。发挥区内位置服务的资源禀赋、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头部企业的集聚效应,加快北斗导航等空间位置服务技术与交通出行相融合,支持相关企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应用,探索打造智能交通生态。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

(3)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聚力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聚焦湾谷科技园、财大金融谷、创智天地等功能型载体,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总部型、研发型机构集聚,并带动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科技保险等新金融机构入驻,形成拥有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组织体系的科技金融示范区。打造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链,加快布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园区联合成长基金,助力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仓单质押、订单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运用,推广“银税互动”“云量贷”等创新产品。全面对接上交所科创板试点工作,开展区政府、上交所和区域高校的全面战略合作,发挥好浦江资本市场实训基地的平台作用,优化企业与交易所、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的互动交流。建立企业动态发现机制,完善上市挂牌企业孵化培育资源库,引导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完善专业服务业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构建涵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财税服务和法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链。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为依托,将散落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技术展示、技术评估、技术交易及技术转移转化,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通道。推动科创孵化能级提升,全力构建“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的“1+1”孵化接力模式,形成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的“接力式”创业孵化链条。

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东部园落户杨浦为契机,引进涵盖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咨询等人力资源服务各个环节的企业,着力打造完整的人力资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鼓励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行业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高地”建设。

(4)培育体育健康产业生态

培育大健康产业生态。加快高端医疗发展,加快发展融合前沿医疗技术、集成跨学科领域、突出个性化特征的高端综合性医疗服务,推动新江湾城高端医疗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医疗发展,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全流程移动支付等改造传统就医流程,推动AI、AR/VR在医疗影像、用药方案、医疗数据、远程诊疗、远程监护等领域应用,推进互联网医院发展,在线开展就医复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各类服务。加快健康管理发展,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共同推动运动健康管理、运动处方、体检、咨询等相关产业。加快推动健康技术融合创新,聚焦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探索医疗、制造、人工智能、5G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健康金融发展,鼓励区内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发展,促进完善健康服务业体系。

提升体育消费能级。以杨浦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五角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作用,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向集约化、联盟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杨浦从“体育大区”向“体育强区”转变。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探索建立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赛事产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赛事对住宿、餐饮、交通、旅游、通信、广告等行业的拉动作用。做大做强体育健身休闲,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积极发展体育场馆服务,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改造功能、改革机制”两改工程,推广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场馆运营。创新发展体育消费,健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协调机制,探索促进体育消费城市发展新路径。科学布局“一带一圈一园多点”,做大做强杨浦体育秀带。

(5)构建低碳绿色产业链体系

围绕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环同济环保产业联盟与区校合作平台,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发、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开发、园林绿化等重点领域,依托同济科技园、节能环保科技园等主要载体,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吸引集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头部企业、平台性企业和中小企业群落,引导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发展集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于一体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围绕新能源与环境、先进环保设备与服务等示范项目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动碳资产管理、碳核查等低碳服务业发展。

3.赋能提升两大基础产业

(1)推动商贸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展高品质特色商业。加快建设杨浦创新消费体验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创新引领商业转型,着力打造大五角场商圈时尚文化商业地标、杨浦滨江国际商旅创新活力带、控江路品质生活消费区,支持重点商圈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支持重点载体和平台打造新品集聚地和新品发布平台。以城市更新促进商圈功能更新,以IP赋能提升商圈品牌和影响力,积极打造特色商业和公共空间。推动社区商业中心改造提升,完善主副食品商业网点体系,持续推进早餐工程建设。

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电商企业发展,带动消费、物流、跨境贸易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区内知名电商平台与重点商业载体联合赋能,鼓励区内重点商业企业、老字号企业搭载知名电商平台培育直播经济和粉丝经济,实现能级跃升。运用小程序、社群电商等新模式,开展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品会等多样化促销活动,提升线上体验。支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贸易型总部,提升商贸企业产供销资源整合能力。

推动商旅文体会深度融合。打造大学路、东方渔人码头、创智汇等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夜间经济,以五角场、滨江等区域为重点培育夜间消费品牌和特色消费场景,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和标志性夜市。围绕“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消费促进月”等消费节庆和节假日,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进“6+365”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消费升级。

(2)推动都市产业升级

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化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深挖百年工业底蕴,落实老字号、老品牌焕新计划,推动“上海手表”“回力鞋业”“正广和”“梅林食品”等一系列民族品牌开展产品升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形成自主品牌企业集群,提升质量技术服务能级。实施一批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工程,持续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激励创新作用,实现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探索发展楼宇工业。结合城区“退二进三”后产业“空心”问题和楼宇空置化趋势,围绕精密仪器仪表、生物制药等设计、研发、制造,通过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服务配套,探索发展一批基于楼宇的都市型工业。

(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南北联动、东西互动、协调均衡的原则,在“十三五”“西部核心区+中部提升区+东部战略区”的空间布局基础上再优化,围绕“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城区发展格局,聚焦核心功能,强化空间载体保障,由点及面、联动发展,重点建设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四大功能区,引导资源向重点功能区集聚,强化重点功能区引领效应,推动空间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功能联动,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1.高品质推动滨江沿线产业能级提升

依托数字经济新动能,推进新模式、新业态落地,建设

全国领先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借助信息技术新引擎,加快推动沿线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产业能级。

推动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高能级发展。着力集聚研发设计总部、投资管理总部、微型跨国公司、电商总部等地区性或功能性总部机构等,强化优势增长极,形成与陆家嘴、北外滩金融集聚区的联动互促,高端资源、创新主体集聚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联动浦东、对接长三角和全国、面向国际的以总部研发为特色的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滨江南段打造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引进科技创新、在线新经济、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类头部企业,重点塑造“科技-文化-金融”为主导的区域功能。聚焦拓展在线新经济产业园发展资源和空间载体,聚集更多头部企业,打造全国经济密度最高区域之一。聚焦以科技创新驱动近代工业摇篮的新旧动能转化,加快布局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产业,抓紧在滨江率先搭建智慧城区、智慧楼宇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数字化、智能化推进滨江国际创新带建设。优化区域水岸联动布局,营造人与水、水与岸、历史与未来相互交融的滨江文化创意氛围。

推动滨江中北段打造在线新经济“研发创园”。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在线新经济的创新企业,与“总部秀园”区有效串联,推动在线新经济产业链和生态圈联动发展。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鼓励市属、区属国有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前瞻布局高端产业,挖掘老字号品牌的创新内涵。通过数字赋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发展,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拉长传统企业在品牌积淀、前瞻研发和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优势长板,与新引进汽车头部企业形成联动,推动千亿级汽车产业崛起。依托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突出“科创”和“生态”主题, 打造以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集群。

2.高效能发展大创智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以建设大创智上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核心,鼓励技术先进、行业领先、商业模式新颖的创新创意型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势能。

大创智核心区发挥数字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升级突破。抓住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机遇,以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加速发展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色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依托区域高校、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等设计产业资源,联动环同济,打造设计产业联盟,做大做强现代设计产业;依托区内覆盖生物医药、精准医疗、健康科技等产业的重点企业,推广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健康信息管理等新业态;以国华广场、益田假日广场、铁狮门商业配套等项目为抓手,打造大五角场商圈,引领科技时尚风潮的商贸服务业。

大创智拓展区打造科技创新核。提升复旦创新走廊核心功能,探索产研城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形成集创新创业、投资金融、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开放式、融合式、共享型创新创业集聚区。提升上海技术交易所、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平台创新服务和转化能级,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等功能平台建设。完善北斗产业链条,吸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优质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端人才聚集,带动重大项目落地。发挥好区块链大厦凝聚效应,推动区块链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以湾谷科技园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设计和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于一体的科创特区。

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依托杨浦区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区建设,着力打造大创智数字公园等一批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聚焦重点行业场景链,探索建立“场景创新实验室”和“数字生态共创营”。持续推动五角场智慧商圈全面升级,让科技、设计和文创赋能商业内容和模式创新,建设大学路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创智汇开放式夜市街区,培育夜间消费品牌和特色消费场景;进一步发挥高校知识溢出效应,链接复旦创新走廊,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国际化双创社区。

3.高起点谋划“大创谷”创新生态新地标

主动承接西部创新经济走廊和东部滨江国际创新带的功能溢出和辐射效应,锚定“世界级创谷”目标,针对不同双创街区形成细分化、差异化、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形成沿周家嘴路东西拓展的“创新创业街区”集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典范之地。

长阳创谷和互联宝地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充分挖掘长阳创谷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园区的优势,以“AI+5G园区”为切入点,推动多种AI场景实地应用,营造“创新平台+技术支撑+创新企业+场景应用”四位一体的“双创”生态;以互联宝地的电竞场馆优势为基础,引入内容制作、赛事运营、电竞训练、VR培训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电竞主题产业集群生态圈,在北横通道沿线打造相关产业聚集地。

凤城巷和水丰路文化创意街区拓宽文创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吸引文化休闲产业企业在凤城巷集聚,提升“艺术与科学湾”公共空间品质,着力打造兼具创新创业空间、休闲娱乐场地及公共服务区域的一流商务休闲中心。突出水丰路文化创意街区“数字传媒”主题,发挥区校企融合优势,联动资源打造“水丰汇国家数字传媒产业园”。

城市概念园和复旦软件园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复旦大学为依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学科优势,重点围绕软件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产业孵化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以云计算、软件信息头部企业为引领,围绕产业链导入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4. 高水平建设环同济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

围绕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不断开创区校合作新局面,加速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

打造环同济创意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大设计为主导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创意与设计产业、国际工程咨询服务业、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从单一的建筑设计向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等多领域发展,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形成“规划咨询+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的运作模式。依托同济大学优势学科溢出效应,建设环同济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平台、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转化平台、区块链孵化器、工业设计等产业功能型平台项目。

强化“环同济”品牌建设。关注国际一线设计发展趋势,开展国际前沿的设计研究,定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峰论坛、行业交流、品牌发布、技术沙龙等活动,使环同济成为“大创意”产业交流的高地。积极对接国内外主流媒体,通过专题策划、媒体专版、整合传播等形式,不断提升“环同济”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结合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环同济周边原有街区的更新改造,强化文化设计与商业服务活动的融合互动,打造格调文艺、情调浪漫的创新创意街区。

图3 “十四五”杨浦产业发展格局

(三)完善产业发展综合环境

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加大支撑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1.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均衡部署,统筹规划全区5G网络所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存量站址的全量共建共享;加快杨浦滨江、新江湾城淞沪路以西等基站密度较低区域基站布局,实现5G信号全区优质覆盖。持续推进“国家北斗地基增强一张网”建设,研制新一代面向北斗全球系统的地基增强站设备。承担好“国家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民用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建设战略任务,推进以北斗“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为核心的北斗卫星时空互联网建设。推动区内北斗产业生态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形成支撑国家位置服务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体系。

超前布局智能终端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终端布局,发挥首个快卜新能源储充检城市示范网点落户杨浦的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居民社区开展新能源终端共享设施改造;利用好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推动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建设。鼓励科技企业研发和普及面向商业全场景的物联网设备,构建物联网云平台。

积极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围绕杨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推动5G网络运营商、行业设备商与重点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新技术赋能的新形态功能平台,优化网络信息使用效能。加快建设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区级医技云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建设,创建新型数字化校园。

2.提升要素供给效率,营造产业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创新要素供给环境。加快人才要素集聚,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构筑配套创新产业的高端人才链,打造科创双创拔尖的人才荟萃地;提升土地要素供给效率,复制并升级杨浦自身“老工业转型+新经济集聚”的创新模式,盘活利用存量低效土地资源;提升资本要素服务能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和产业导向功能,推动区内各级金融机构联动衔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金融服务生态。

提升两个扇面开放环境。发挥好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平台作用,争取更多标志性项目和突破性政策,立足杨浦创新资源特色,深化区域内外双创园区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双向流动。承接好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强与参会外国贸易企业联系,打通“引进来、走出去”的投资、贸易渠道,紧跟国家战略,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开拓境外市场。加强与重点行业协会、涉外引资平台合作,以此为纽带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六、保障措施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全面优化综合服务环境,着力打造行政效率高效、政府服务规范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一网通办”为抓手,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力推“一窗办理”模式,构建“AI+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实现简易政务事项自助办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让企业更便利。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探索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各部门监管和行业风险监测提供决策参考。

(二)加强政策聚焦引导

发挥各类财政引导资金的积极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健全项目带动机制,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支撑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国家、市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对标国家、市产业发展新导向,聚焦“5+5+2”新型产业体系,找准产业链上的优势区域、关键项目、核心企业,以及欠缺的环节,认真研判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和痛点堵点问题,按照延续、优化、新增的思路,量身定制培育提升的发展政策,保持产业政策的精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跟踪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

(三)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本规划与区《纲要》的衔接和区其它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分解落实各项指标,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建立规划数据追踪机制,及时监测实施进程;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开展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与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修改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规划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鼓励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规划的实施与评估中,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积极参与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附件

名词解释

1.“三区一基地”: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更高品质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2.“四高城区”: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是战略目标,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是发展动力,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是重要保障,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是根本目的,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一廊一圈一谷一园”:一廊是指复旦创新走廊;一圈是指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一谷是指财大金融谷;一园是指上理工产业园。

4.“20+4+4+1”:20是指20家科技园区;4是指复旦创新走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财大金融谷、上理工产业园;4是指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和环上理工大学等四大创新创业街区;1是指滨江国际创新带。

5.“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

6.“三个千亿”:以人工智能、位置服务、区块链、数字文化为重点的在线新经济产业集群;以现代设计、节能环保为重点的现代设计产业集群;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都市产业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7.“两服”提升:加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

8.“一带一圈一园多点”:一带为国际化全季性滨江体育秀带;一圈为以五角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圈;一园为园林式体育休闲场所黄兴体育公园;形成多点开花、 百家争鸣的局面。

9.“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杨浦滨江南段为核心、西部创新发展带和东部战略发展带为两翼、中部多点布局。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